TM7000H 20吨 泉州-泉州 送达
7042 10吨 厦门-泉州 送达
6095H 33吨 漳州-福清 送达
7042 10吨 厦门-漳州 送达
T30S 10吨 厦门-厦门 送达
M02 3吨 厦门-厦门 送达
T30S 11吨 厦门-泉州 送达
K8003 10吨 厦门-泉州 送达
新茶饮美股第一股霸王茶姬于北京时间4月17日晚登陆纳斯达克。根据发行价28美元测算,此次IPO募资规模4.11亿美元。霸王茶姬上市首日盘中一度触及41.8美元/股,截至收盘,市值达59.5亿美元。 霸王茶姬是2017年创立于云南昆明的中国茶饮品牌,自成立以来获得快速发展。根据招股书,2024年,霸王茶姬GMV为295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增长173%。霸王茶姬收入主要来自销售产品以及向加盟商提供服务。 2024年,霸王茶姬净利润25.15亿元,净利率为20.3%,高于同业水平。2022年到2024年,霸王茶姬单店月均GMV持续增长,2024年中国市场(含中国香港)单店月均GMV为51.2万元,显著高于同行。 与此同时,霸王茶姬闭店率低。截至2024年底,霸王茶姬在中国市场共有3195位加盟商。2023年和2024年,闭店率仅为0.5%和1.5%,远低于行业相关企业。 据招股书信息,此次IPO募集资金将用于科技投入、新品研发、扩大门店规模、构建海外供应链网络等。iResearch咨询预测,到2028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将达到4260亿元。 此次完成上市,有望进一步巩固公司在精品茶饮的领先地位,加快全球扩张的脚步。根据霸王茶姬披露资料显示,目前霸王茶姬的海外网点已拓展至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 据悉,2025年,霸王茶姬计划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新开1000家至1500家门店。
4月19日消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今日在北京亦庄开跑,共有21支机器人队伍与12000名人类选手同场竞技,共同挑战21.0975公里的赛道。 目前,天工机器人已经冲线完赛,夺得冠军,不过还有很多人关注到了一个呆萌的小机器人,它就是来自松延动力的N2小顽童。 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在这场比赛中,绝大多数机器人都需要两到三名人类工作人员陪跑,然而它却根本不需要,全程都是自己一个在战斗,甚至还能不断反超其他机器人。 如此独立的一幕也让不少人感慨万千,盛赞其是这届比赛中最为独立、最为励志的机器人。 据介绍,松延动力N2是一款具有高性价比的人形机器人,被称为 小顽童 是因其体型小巧、动作灵活,像小朋友一样充满活力。 它的身高1.2米,体重30公斤,机身采用轻量化铝合金结构与高强度复合材料,全身有18个自由度,其中单腿各有5个自由度,单臂各有4个自由度,通过精简设计减少冗余重量,能实现多种拟人动作。 关键关节扭矩达150Nm,拥有极强爆发力与抗冲击能力,行进速度峰值可达3.5m/s,能完成大步行走、奔跑、单双脚跳跃、舞蹈等动作。 它采用强化脚踝部件与球轴承结构,减少摩擦磨损,即便摔倒也能迅速恢复正常运行,还可完成连续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是全球唯一能连续空翻的真机人形机器人。
当地时间4月18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称,多名消息人士透露,由于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的畸高关税将导致供应链危机,特朗普政府内部已开始讨论组建一个工作组,以便在未能与中国政府谈判取得突破的情况下紧急处理这些问题。 消息人士称,目前有关成立该小组的具体情况还未敲定任何细节,但工作组可能包括副总统万斯、财政部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西特、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和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 美方对华轮番加征畸高关税 美国总统特朗普本月2日在白宫签署行政令,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 美东时间8日,美方将此前宣布的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34%所谓对等关税,进一步提高50%至84%。 美东时间10日时,美方再次宣布对华关税提高至145%。 美东时间4月15日,美国白宫网站称中国目前面临最高达245%的关税。 坚决反制、奉陪到底!中方表明严正立场 为反制美关税霸凌,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9日发布公告,宣布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的加征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 1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再次发布公告,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84%提高至125%。公告明确表示,鉴于在目前关税水平下,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如果美方后续对中国输美商品继续加征关税,中方将不予理会。 针对美方对华加征畸高关税,我外交部已多次回应。4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再次强调,美方对华轮番加征畸高关税已经沦为数字游戏,在经济上已无实际意义,只会更加暴露出美方将关税工具化、武器化,搞霸凌胁迫的伎俩。关税战、贸易战没有赢家,中方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如果美方继续玩弄关税数字游戏,中方将不予理会。倘若美方执意继续实质性侵害中方权益,中方将坚决反制,奉陪到底。
今日(4月19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将鸣枪开跑,这是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 从现场获悉,2000名人类选手将与来自全国各地近20家机器人赛队的钢铁选手并肩起跑,共同完成约21公里的比赛。 据主办方公布,已知有7家企业将携自家研发的机器人参赛,这些参赛队伍分别来自国家队、民营企业和学校科研团队。而本次马拉松赛事,对采用双足步态的人形机器人而言,相当于要完成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那么,这些机器人比赛前做了哪些准备,以及需要攻克哪些关键难题才能顺利完赛呢? 对此,记者采访了参赛的明星种子选手松延动力、灵宝机器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并现场观摩了其参赛机器人的测试。 人形机器人如何备战马拉松? 据悉,松延动力带来参赛的是人形机器人N2,4月以来,在北京海淀气象科技园区的柏油马路上,N2每天都会跑1小时以上。 (松延动力人形机器人N2) 记者测试现场了解到,N2机身高度1.2m,总重量30kg。能实现室内外多种复杂地形上的行走、奔跑、后空翻、舞蹈、单脚跳等动作,也是全球首个实现了多场景连续空翻的机器人,目前测得奔跑速度最快可达3.5m/s。 松延动力创始人董事长姜哲源告诉记者,松延动力采取的策略是多机作战形式,从决定参赛到正式比赛,松延动力准备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主要准备工作为改硬件和调算法。 姜哲源介绍,团队特意组建了两个队伍,每队有3台机器人,包括1台主力和2台备用。原因是担心起跑时机器人扎堆碰撞,这两支队伍分别瞄准了不同目标,一队追求速度,配速能达到78公里/小时,另一队则追求让N2的跑姿更拟人、更优雅。 在技术层面,松延动力还对参赛机器人进行了针对性的研发和优化,记者注意到,N2穿上了29码的跑鞋,姜哲源解释称,由于高速度对硬件冲击极大,此前曾在测试中发现N2脚踝发力过猛,导致螺丝松动和金属疲劳,给其穿跑鞋并加装了三个定位销为了缓解冲击力过大带来的结构损伤。 机器人在马拉松比赛中的续航能力也备受关注,姜哲源表示,N2每5公里续航一次,采用电池+换电的方式。 在测试现场,强劲的选手之一灵宝机器人本次带来了CASBOT SE,灵宝CASBOT联创COO张淼向记者表示,其并没有对外发布过,算是一个公司内部用于日常运控测试的DEMO机。之所以让其参加比赛是因为其身高约170公分,并且比较轻,不到90斤,比起CASBOT 01稍微矮一些,更适合去参加跑步这种偏运动能力的比赛。 谈及为了参加比赛进行的相关优化和升级,张淼说,我们在决定参加马拉松后也去做了一些测试想看看有没有可以优化的点,比如我们3D打印了能穿鞋子的脚,但是在测试过程中发现不是很牢靠,所以最终没有采用这种方案。还有局部造型的一些减重优化,比如它的头之前是一个比较大和重的头,决定参赛后我们重新设计了一个镂空的、比较轻盈的头。 (灵宝机器人CASBOT SE) 记者在现场比赛测试中发现CASBOT SE脚垫进行了加厚,对此张淼解释称,团队根据真实的比赛路面(即在市政的柏油路面)去做了户外的测试训练,测试中发现路面相对室内的比较粗糙,摩擦力比较大,引起机器人的脚垫磨损严重,不仅跑步声音震动很大还影响关节,因此对其脚垫做了加厚。另外,团队也训练了跑步的姿态,但是由于机器人个子比较高且这次又是一个长距离的比赛,如果全程用跑的姿态,发生倾倒的概率就会变高,所以最终决定用快走的步态,既能保证速度又能兼顾稳定。 据了解,由于CASBOT SE在2025中关村论坛期间一直在做机器人智愿者,活动结束后留给它训练的时间只有一周。 我们是受邀参加,把这次比赛当成一次很好的和同行交流的机会,因为参赛的除了企业,还有一些高校的赛队,我们也想通过这次比赛认识一些优秀的高校人才,也欢迎其未来加入灵宝CASBOT。 张淼说。 相较于前两家机器人,本次比赛的巨无霸选手也来了,记者发现,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工Ultra,身高一米八,但身形灵活,奔跑过程中遇到上下斜坡、转弯等复杂地形,可以实时调整步态和全身动作,展现出泛化地形的高通过性和卓越的运动控制能力。 据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软件和硬件的高度耦合,也是机器人长距离奔跑的关键。在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的赋能下,天工Ultra凭借具身大小脑的高效协同,在长距离奔跑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在具身大脑端,天工Ultra通过多模态传感器融合实时感知环境信息,动态调整速度和方向,即使遇到复杂地形和突发情况也可以及时调整运动状态,展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具身小脑端,结合天工Ultra本体硬件的变化和半程马拉松比赛的复杂情况,依托北京人形机器人自研的基于状态记忆的预测型强化模仿学习运动控制方法,不断优化策略和适配能力,实现高精度控制各关节协调运动,确保机器人持续奔跑时依然保持身体平衡。同时,增加转弯、斜坡、崎岖路面等多种扰动训练,机器人可以实时调整步态和全身动作,灵活应对复杂路况,最终达到机器人奔跑时更稳健、更泛化。 在机器人本体方面,天工Ultra通过结构的持续优化,找到轻量化与刚强度的平衡点,加上巧妙的缓冲结构,实现腿足的刚柔耦合设计,最终达到长距离奔跑本体不损坏。此外,通过结构的优化设计、关节导热技术以及整机热仿真技术,使关节达到热平衡,让机器人可以长时间持续奔跑。 要攻克哪些关键难题? 本次赛事起点位于北京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途经南海子公园、文博大桥、泡桐大道等标志性点位和中芯国际、可口可乐、京东等重点企业,终点设在国家信创园。 当人类选手与人形机器人站在同一个赛道、同一时间起跑,人机的互动变得更加真实和触手可及。然而,马拉松对人形机器人而言,堪称技术炼狱,双足机器人需完成21公里、约25万次关节运动的极限测试,涉及动态平衡、关节散热、能源续航等关键技术。 此次马拉松赛,无疑是对人形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综合性能的一次系统性检验。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天工Ultra因其大功率的一体化关节、低惯量腿部结构设计,在奔跑速度上极具爆发力。有了这些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还需要重点解决机器本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关节发热等问题。 机器人奔跑时,双脚交替重踏地面,持续的冲击和振动给机器本体带来极大的强度和疲劳损伤。天工Ultra通过结构的持续优化,找到轻量化与刚强度的平衡点,加上巧妙的缓冲结构,实现腿足的刚柔耦合设计,最终达到长距离奔跑本体不损坏。此外,通过结构的轻量化设计、关节导热技术以及风冷散热技术,使关节达到热平衡,让机器人可以长时间持续奔跑。 张淼则分析,机器人跑半马的挑战主要在于硬件稳定性,包括本体和关节的承受力、耐久性、散热,以及电池的续航、能量管理等。当然,软性的部分,比如运控的算法也很重要,对于马拉松这样长续航的户外作业,机器人需要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我们参赛的机器人CASBOT SE采用深度强化学习的方法,能够让机器人在遇到不平整路面或者其他外力干扰时,能够快速调整自己的动作,保持平衡和稳定性。 可见,人形机器人的21公里长征,不仅是技术的试金石,更是人类探索智能体极限的里程碑。通过这场赛事,我们得以窥见未来人机共融社会的无限可能。 而在这场技术大比拼背后,是千亿资本押注高密度电池与仿生算法,赛事验证的技术将快速应用于物流搬运、医疗康复与家庭陪护。当双足机器人突破21公里体能极限,一场产业变革或也将冲刺来临。
今日7时30分,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南海子公园南门开跑。这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与跑步爱好者一起冲出起跑线,在21.0975公里长的赛道上挑战极限。 发令枪一响,1.8米高的人形机器人天工第一个冲了出去,两条结实的大长腿充满机械感。 紧随天工Ultra出场的是松延动力N2机器人,只见它迈开小短腿,双腿交替,奔跑姿态非常稳当,速度也不慢。之后,其余18支参赛队的机器人陆续登场,每一个亮相都赢得了观众的叫好声。 机器人的体育精神:摔倒了?站起来!有机器人累到头掉坚强无头奔跑,被扶起后无头坚强奔跑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个出发的天工机器人一直保持领先,但跑马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17公里处,记者看到天工机器人摔倒了,在经过技术人员紧急维修后,天工机器人继续出发! 据央视新闻报道,天工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率先冲线完赛,夺得冠军。 另外,据北京日报报道,今日10时11分,人形机器人天工冲过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终点线,是第一个跑完全程的赛队。机器人成绩为比赛计时与罚时总和。因此,对于天工的最终成绩和名次,还需要经过裁判委员会确认。 记者获悉,此次天工大约保持每小时八九公里的配速,中途更换3次电池,与赛前团队预估保持一致。 赛后天工机器人CEO熊友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里程碑意义的工作,非常高兴。他表示,今天只是展示了天工机器人运动能力很小的一部分,后面还将看到更多创新技术和应用的落地。 人形机器人半马含多个奖项 在起跑站位时,参赛机器人将按Z形排成2列,同一列机器人前后垂直间距为3米。依次发枪起跑,每个参赛机器人出发时间间隔1分钟,原则不超过2分钟。 参赛机器人须在专用赛道内进行比赛,机器人间距应控制在1米以上,且不得妨碍其他参赛机器人的正常行进。 赛道左侧道路为赛事保障道路,含领跑员在内每支赛队最多可安排3名参赛选手同时进入赛道。赛道内还将设置若干补给站,赛队可在补给站内更换电池、机器人和进入赛道的比赛选手。 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设裁判长、主裁判、随行裁判。比赛过程中将由裁判长为每个参赛队伍指派一名随行裁判,佩戴具备录音、录像功能的记录仪,全程跟随参赛队伍。 赛队更换机器人或更换电池需要向随行裁判示意,并经随行裁判同意后进行换电、更换机器人的操作。机器人通过起点线时开始计时,通过终点线时停表,机器人成绩为比赛计时与罚时总和。 最终,将依据赛队名次高低,评定冠军、亚军、季军,并安排完赛奖、最佳耐力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步态奖、最佳形态创新奖等专项奖。
4月18日,山东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股份)发布了2024年年度报告。这份报告不仅总结了公司过去一年的经营状况,也揭示了其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报告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0.46亿元人民币,相较于2023年的132.93亿元,同比下降1.86%。值得关注的是,这已是华泰股份营收连续第二年出现下滑,与2022年151.74亿元的高点相比,降幅累计达到14%,显示出公司整体营收规模在近年面临持续的外部压力。 扣除非主营业务及不具商业实质的收入后,公司核心营业收入为127.67亿元,同比小幅下降0.99%,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相对保持了稳定性。 然而,盈利端的表现则更为严峻,面临显著挑战。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3613.19万元,与2023年的2.39亿元相比,同比下降幅度高达84.81%,几乎是断崖式的下滑。若与2021年高达8.08亿元的净利润相比,更是相去甚远,凸显了公司盈利能力在过去三年遭遇的巨大考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亏损984.28万元。尽管相较于2023年扣非亏损的4700万元已大幅收窄,但主营业务仍未能实现盈利,依然处于亏损状态。这与2024年非经常性损益总金额(约4600万元)远低于2023年的2.85亿元有直接关系,意味着去年大幅下降的非经常性收益无法再有效弥补主营业务的亏损,导致未经调整的净利润大幅缩水。 从季度经营数据来看,华泰股份2024年的营业收入呈现相对均衡的态势,四个季度收入分别为34.24亿元(第一季度)、30.97亿元(第二季度)、30.93亿元(第三季度)和34.22亿元(第四季度),并未出现大幅波动。然而,净利润的表现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趋势,体现出强烈的下半年承压特征。 上半年,公司尚能实现盈利,第一季度净利润达到1.13亿元,第二季度净利润为7044.61万元。进入下半年,盈利状况急转直下,第三季度出现净亏损1586.37万元,到第四季度,净亏损更是进一步扩大至1.31亿元,单季度亏损额创下全年新高。如果剔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第四季度的经营性亏损更是高达1.69亿元,这清晰且严峻地反映出公司在2024年下半年,尤其第四季度面临的巨大的市场压力或成本挑战,导致主营业务出现大额亏损。 具体到各项业务板块的营收贡献及盈利能力,纸制品行业依然是集团收入的绝对主力,总金额高达83.7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的64.2%。该业务毛利率为5.09%,相较于2023年的4.08%增加了1.01个百分点,显示出纸品业务的盈利能力有所回升。 化工产品业务实现营收37.57亿元,占总营收的28.8%,毛利率为5.65%。浆产品业务营收3.46亿元,占总营收的2.65%,尽管营收占比不高,但其毛利率相对较高且增长迅速,达到21.72%,同比2023年更是大幅增加了5.94个百分点,是毛利率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为集团贡献了重要的毛利增量。此外,电气和其他业务的营收分别为2.85亿元和2.79亿元。 面对电子传媒快速发展对传统新闻纸市场的持续冲击和挑战,华泰股份自国家十三五规划以来便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公司对旗下东营华泰、河北华泰、广东华泰等传统新闻纸纸机进行了系列技术改造,并成功完成了日照华泰浆纸搬迁改造这样的大型项目,旨在优化产能结构。 通过持续调整原料和产品结构,公司成功开发并推广了高档文化纸、环保型传媒纸、瓦楞纸、食品包装纸等一系列符合市场新需求、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使得整体产品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新闻纸、铜版纸、文化纸、包装纸等各类产品的布局也更加合理,体现了公司积极适应市场变化的努力。 聚焦2024年的具体纸品收入构成,从高到低依次为文化纸(25.85亿元)、铜版纸(21.08亿元)、新闻纸(13.62亿元)、包装纸(13.51亿元)和工业用纸(9.68亿元)。可以看出,文化纸已成为单一纸品类别中的营收冠军。 在盈利能力方面,各类纸品的毛利率差异显著,反映了不同细分市场的竞争格局。其中,新闻纸尽管面临市场萎缩,但其毛利率依然最高,达到了13.14%,显示出其作为核心产品的盈利韧性。紧随其后的是包装纸、铜版纸和工业用纸。然而,文化纸的毛利率表现则令人担忧,甚至出现了负数,为-1.34%,同比2023年减少了2.86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文化纸业务的销售未能覆盖其成本,基本处于每卖出越多,亏损反而越大的尴尬境地,是影响纸品整体盈利的重要因素。作为行业内的对比,太阳纸业同年在非涂布文化纸业务上实现了约130亿元的营收,并保持了13.35%的较高毛利率,这进一步凸显了华泰股份在文化纸业务盈利能力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与头部企业的差距。 从主要子公司及参股公司的运营表现来看,可谓喜忧参半,体现了不同区域和业务单元的经营差异。部分造纸与纸浆子公司展现了良好的盈利能力,为集团贡献了较高的净利润,其中表现突出的包括日照华泰纸业有限公司,实现净利润1.41亿元,是集团内最主要的盈利贡献者;安徽华泰林浆纸有限公司实现净利润5109.74万元;河北华泰纸业有限公司也实现了727.52万元的净利润。这些子公司的良好运营为集团整体业绩提供了支撑。 然而,也有多家子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对集团整体业绩构成了显著拖累。具体来看,东营华泰造纸有限公司净亏损2293.31万元,东营华泰清河实业有限公司净亏损3171.74万元,而广东华泰纸业有限公司的净亏损更是高达5023.21万元,是亏损最多的子公司。这三家子公司合计净亏损超过1亿元人民币(部分为控股子公司,并非全资子公司),是影响集团整体盈利、导致其扣非后亏损的重要因素。 总体来看,华泰股份2024年年度报告描绘了一幅充满挑战的经营图景:营收连续两年下滑,归母净利润同比骤降逾八成,扣非后主业仍处亏损状态,尤其是下半年业绩急转直下,季度亏损额不断扩大。报告也揭示了业绩承压的具体原因,包括部分子公司的亏损,以及作为营收主力之一的文化纸业务出现销售越多亏损越大的严峻情况。 面对复杂严峻的市场环境和内部挑战,华泰股份已将希望寄托于2025年的战略调整,计划通过深化造纸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优化,重点发力高附加值的高档文化纸和食品包装纸,并同步强化内部管理与审计监督,以期扭转亏损局面,提升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价值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