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7000H 20吨 泉州-泉州 送达
7042 10吨 厦门-泉州 送达
6095H 33吨 漳州-福清 送达
7042 10吨 厦门-漳州 送达
T30S 10吨 厦门-厦门 送达
M02 3吨 厦门-厦门 送达
T30S 11吨 厦门-泉州 送达
K8003 10吨 厦门-泉州 送达
近日,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正式对外披露,已成功将其持有的Wintershall Dea勘探与生产(EP)业务股权出售给Harbour Energy。作为Wintershall Dea的核心股东,巴斯夫此前持有该公司72.7%的股份。据披露,该交易预计将对约800个工作岗位产生影响。 自2022年起,巴斯夫便启动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目标的结构调整计划,具体措施包括优化欧洲地区生产成本、调整德国路德维希港基地的生产结构等。在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会议上,巴斯夫CEO凯礼明确表示,未来不排除进一步关停路德维希港基地更多生产装置的可能性。 值得关注的是,巴斯夫的产能调整并非个例。近期,超20家全球化工领域头部企业相继宣布产能调整计划,累计关停规模突破1500万吨/年,行业关停潮呈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从利安德巴塞尔出售荷兰工厂,到巴斯夫路德维希港基地大规模瘦身,欧洲化工产业版图正经历史上最剧烈的重构。 2024-2025年欧洲化工核心产能关停清单揭秘! (一)2024年关停项目 ▶埃克森美孚(法国):2024年4月,永久关闭位于法国格拉雄翁的42.5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及配套生产单元,此事件成为欧洲化工产能关停潮的导火索。 ▶利安德巴塞尔(荷兰):2024年3月,与科思创联合关停荷兰Maasvlakte工厂的31.5万吨/年环氧丙烷装置及64万吨/年苯乙烯装置。 ▶陶氏(德国/英国):2024年7月宣布两项关停计划德国施科保氯碱厂(氯气产能25万吨/年、烧碱产能27.5万吨/年)、英国巴里硅氧烷工厂(产能14.5万吨/年)。 ▶西湖化学(荷兰):2024年7月,荷兰佩尔尼斯工厂的氯丙烯及环氧氯丙烷装置正式停产,且明确不再重启。 (二)2025年关停项目 ▶英力士(英国):2025年1月,关闭英国境内最后一家合成乙醇工厂。 ▶亨斯曼(德国):2025年2月,经评估后计划关闭欧洲地区部分聚氨酯工厂(具体工厂名单尚未公布)。 ▶朗盛(德国):2025年第二季度,提前关停克雷费尔德-乌丁根基地的己内酰胺装置。 ▶西格里碳素(葡萄牙):2025年6月,停止Lavradio工厂生产(主要产品为丙烯酸纤维及碳纤维前体),并计划于2026年底实现全厂全面关停。 ▶盛禧奥(德国):2025年6月,确认永久关闭德国斯塔德的16万吨/年聚碳酸酯工厂。 ▶西湖化学(荷兰):2025年6月,关闭荷兰佩尔尼斯工厂的双酚A及液体环氧树脂装置,至此该工厂实现全面停产。 ▶壳牌(德国/荷兰/英国):2025年7月正式披露三项关停计划德国莱茵兰基地芳烃/烯烃装置、荷兰莫尔迪克烯烃衍生物装置、英国莫斯莫兰裂解装置(计划2026-2027年分阶段关停)。 ▶英力士(德国/法国/英国):2025年7月,关闭德国格拉德贝克65万吨/年苯酚/丙酮厂、英国格兰杰茅斯35万吨/年乙烯装置(计划2026年底前完成)、法国拉瓦拉50万吨/年烯烃装置。 ▶塞拉尼斯(德国):2025年7月,永久关闭法兰克福醋酸乙烯单体(VAM)工厂。 ▶阿科玛(法国):2025年7月,关闭法国Jarrie工厂的氯、苏打及氯甲烷生产线。 ▶巴斯夫(德国):2025年6-7月,关停路德维希港基地的己二酸、己内酰胺、TDI(甲苯二异氰酸酯)等多套核心装置。 (三)跨年度关停计划 ▶沙特基础工业(SABIC):2024-2025年期间,关闭荷兰格林57.5万吨/年裂解装置、英国提赛德86.5万吨/年乙烯装置(该装置2020年已停工,2025年正式完成退役流程)。 ▶道达尔能源(比利时):计划2027年前关闭比利时安特卫普综合体的55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 ▶陶氏(德国):将德国博伦乙烯裂解装置及施科保氯碱厂的关停时间延期至2027年第四季度。 化工巨头撤退策略各有千秋 在欧洲化工行业产能承压、成本高企的严峻背景下,全球化工巨头并未采取一刀切的应对方式,而是基于自身业务矩阵、资产盈利状况及长期战略目标,构建了差异化且极具针对性的撤退策略每一种策略的选择,本质上都是企业对短期成本控制、中期利润保障与长期发展布局的深度权衡结果。其中,直接关停策略成为部分企业剥离低效资产的核心选择,这类策略主要应用于技术落后、连续亏损且改造升级空间有限的生产装置。 相较于直接关停的激进性,资产甩卖策略则更显温和与灵活,其核心逻辑是通过资产交易实现风险转移与资金回笼,尤其适用于仍具备市场价值、但与企业未来战略方向不符的产能。此外,还有部分企业选择战略收缩+聚焦的折中路径,通过关闭欧洲低利润基础化工基地,将产能与资源集中到高附加值的特种化学品领域,实现小而精的转型突破。 欧洲作为全球化工产业的核心板块之一,其产能调整绝非单一区域的局部事件从基础化工原料到高端特种化学品,欧洲企业长期占据全球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此次大规模撤退将对全球化工供应链形成连锁暴击。欧洲本土产能的集中退出将打破原有供需平衡,推动关键原料的全球价格重构,同时也将加速全球化工产能的跨区域重组,促使行业资源向能源成本更低、政策环境更友好、市场需求更旺盛的亚洲、北美等地区聚集,进而推动全球化工产业链从区域化配套向全球化优化升级。 对中国化工行业而言,这既是承接全球产能转移、获取欧洲先进技术与市场份额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避免低水平产能重复建设、应对欧盟碳关税等贸易壁垒的挑战国内企业需在承接转移的同时,聚焦绿色生产技术研发与高端产品创新,才能在全球化工产业重构中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应用不断拓展与医疗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塑机在高精密医疗器械制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雾化器、培养皿到假肢、假体,甚至手术用介入材料与支架,都日益依赖高精度、高效率的注塑成型解决方案。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项目经理黄基表示,在此背景下,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和深厚的行业积累,正稳步推进国产高端注塑成型装备的创新与产业化。 疫情后医疗防护物资与常用医疗器械的常态化储备日益受到重视,带动了整个行业对高性能注塑装备的需求提升。尤其在高洁净度、高精度的医疗应用场景中,传统液压注塑机已难以完全满足生产要求。为此,我们推出BD超级电动注塑机。黄基介绍,该机型在能耗、精度、噪音控制等多项关键指标上表现突出。经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权威检测,其比能耗仅在0.24~0.3kWh/kg之间,远优于国家一级能效标准,节能效果最高可达80%。 除了优异的能效表现,BD超级电动注塑机在技术精度方面也实现重大突破。其定位精度小于0.02mm,比传统液压机精度高十倍,且超级电动注塑机是压力闭环控制,螺杆处装有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压力波动小于0.25MPa,极大提高了产品成型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时,设备运行噪声控制在60分贝以下,显著改善了生产环境,特别适合对洁净与安静有严苛要求的医疗车间。 在技术路线方面,日本发那科、德国阿博格等国际品牌通常采用带驱方案,而博创采用自主研发的直驱电动技术。该技术通过丝杠与电机直接连接,省去了皮带、齿轮等中间传动部件,将传动效率提升至99.99%。目前,博创已就该项直驱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成功打破国外厂商在中高端电动注塑领域的技术垄断。 除了在产品性能上追求极致,博创也高度重视售后服务与客户体验。博创承诺24小时内技术人员上门服务,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供从生产管理到设备维护的全链条本土化支持。黄基表示。另外,通过中和注塑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博创帮助客户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控与设备远程运维,有效推进车间的智能化与无人化管理,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洁净度水平。 面向医疗行业对特殊材料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博创也在新材料工艺方面积极布局。以高性能工程塑料PEEK为例,广泛应用于人体植入物和精密医疗器械中,但对注塑设备的温控、耐腐蚀性和压力稳定性提出了极高要求。为此,博创自主研发了高耐热、耐腐蚀的料管组,并持续加强对新材料工艺的研发投入,以更好地服务高端医疗客户。 从市场规模来看,博创BD超级电动注塑机近年来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今年将占公司初级机台总销量的25%以上。目前,该系列已实现从60吨到460吨多个规格的量产,覆盖了大多数医疗耗材和器械的生产需求。而对于未来更大吨位电动注塑机的研发,博创也已制定明确规划。更大吨位设备对电机输出扭矩、驱动系统及整机刚性都提出更高要求。公司正依托旗下电机子公司(广州博捷电机有限公司)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未来将陆续推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大吨位电动注塑机型。黄基介绍。 如今,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服务优化,博创不仅在电动注塑领域实现了国产替代的重大突破,也为医疗、新材料等战略行业提供了高可靠性、高效率的整体解决方案。
导语: 截至2025年8月27日,中国BOPP样本周度订单天数较上期-1.77%。金九来临,BOPP下游包装印刷等行业需求或稳步提升,届时带动BOPP消费,进而膜企订单或存增加预期。 8月份BO PP市场 价格小幅回调,整体均价较上月下降1.16%。截至8月29日,厚光膜华东市场主流价格在8100-8300元/吨,环比持平。国际原油呈下跌趋势,PP期货持续下行,现货市场亦跟随回调,成本面助力不足,膜企出厂价格小幅下移150元/吨,市场主流价格基本稳定,部分地区市场小幅走跌50元/吨。贸易商方面表示场内整体询盘意向不高,下游维持低价跟单,内卷式出货尚可薄利多销,价格稍有偏高,下游议价情况明显减弱。 BOPP 产业链产品月度波动表(单位:元/吨) 产品 地区 2025 年8月 2025 年7月 2024 年8月 环比% 同比% PP:T30S 浙江 6970.97 7070.65 7554.52 -1.41% -7.72% BOPP 华东 8362.9 8461.29 8961.29 -1.16% -6.68% 胶带母卷 华东 8236 8509 9355 -3.21% -11.96% 数据来源:隆众资讯 8 月,BOPP产业链产品原料价格、BOPP价格、下游胶带母卷价格均呈现下行趋势。 原油走跌,产业链成本指引不足,PP期现货价格月内重心回落,成本趋势呈现阶梯式下行,8月华东拉丝均价在6970.97元/吨,环比-1.41%,同比-7.72%。 下游产品,胶带母卷双原料走势难有带动,下游需求跟进多小单跟进,月均价环比-3.21%,同比-11.96%。 BOPP 与相关产品价格相关系数统计表 关系 品种名称 2025 年以来 2025 年8月 上游 PP 0.95 0.95 下游 胶带母卷 0.97 0.79 数据来源:隆众资讯 2025年1-8月份整体来看,BOPP与上游PP相关性较高。8月主要因素:PP作为BOPP的原料,将直接影响BOPP价格,8月份,BOPP与PP价格调整幅度基本一致, BOPP与原料相关性明显上涨;BOPP与胶带母卷相关性8月份下降至0.79,低于BOPP与原料相关系数。 9月份,BOPP成本面或存一定利好,带动膜价上探,给予下游行业一定补货信心。 8月份BOPP企业平均订单天数8.82天,较月环比增加0.80%,同比+28.01%。因原料与膜价价格均走跌,且后期存需求增加预期,部分下游及贸易商预判膜价走势虽存下跌可能,但空间不大,适量跟单补货,中旬部分膜企接单情况尚可,但下游整体需求跟进有限,场内尚未出现集中补货情况。 9月份,预计国际油价或存下跌空间。美国推动俄乌和谈,地缘局势趋于缓和,且9月初的美国劳工节是夏季出行高峰结束的标志,意味着需求将季节性回落,对油价的支撑将逐渐减弱。PP 9月份存预计检修装置,同时前期部分检修装置将逐步恢复,叠加中海油大榭石化二期一线45万吨/年装置扩能预期,市场供应资源存增加可能,下游多数行业逐渐进入消费旺季,给予PP下游需求面利好支撑,因此BOPP成本端存一定指引;供应面来说,近期检修装置多已恢复生产,同时华北、西南、华东等地均存新增产能释放,市场供应或逐步提升;需求来看,9月BOPP进入传统需求旺季,后期亦存传统节假日等消费利好, 中秋、国庆等节日走亲访友及出行均给予包装行业消费带动 ,另外海外需求面或存增加可能,膜企订单或小幅提升。
综述 本周聚丙烯市场宽幅震荡,运行区间在6960-7100元/吨。全球央行会议释放九月降息预期,外盘股市大幅上涨,降息周期开启给商品市场带来利好,PP盘面连续上行。基本面来看,国内供应宽松格局仍未改变,下游旺季特征逐渐显现,上半周市场报盘谨慎跟进盘面。周三地缘局势缓和导致原油溢价回吐,成本因素弱化,炒作情绪降温盘面转弱,市场报盘部分跟跌,宏观强预期与产业弱现实持续博弈,短期看成本端反复,PP向下空间不大,维持逢低做多。 近期聚丙烯市场关注点: 1、截至2025年8月27日,中国聚丙烯商业库存总量在76.70万吨,较上期下跌3.36万吨,环比下跌4.20%,临近月底,中间商多数完成开单计划,上游库存向下转移,因此周内生产企业库存小幅下降。供应端压力上涨,上游石化去库力度增加,导致贸易商库存去化幅度减小。东南亚及南亚区域检修装置回归,供应压力下,对中国低价资源配比增加,部分进口资源到港,港口库存呈现累库状态,综合来看,本周整体商业库总量下降。 2、本周国内聚丙烯产量78.63万吨,相较上周的78.31万吨增加0.32万吨,涨幅0.41%;相较去年同期的66.79万吨增加11.84万吨,涨幅17.73%。周内大榭石化新装置投产计划推迟,但生产企业检修损失量数据延续高位窄幅下滑走势,聚丙烯产量数据维持小幅涨势。 3、本周国内聚丙烯产量80.88万吨,相较上周的78.63万吨增加2.25万吨,涨幅2.86%;相较去年同期的69.23万吨增加11.65万吨,涨幅16.83%。周内泉州国亨、京博聚烯烃、延长中煤、中原石化及恒力石化等前期检修装置集中恢复,加之大榭石化二期二线45万吨/年新装置投产,聚丙烯供应端增量明显,周度产量数据首次突破80万吨关口,再创历史新高。 一、新增产能持续兑现 行情陷入宽幅震荡格局 本周聚丙烯市场宽幅震荡,运行区间在6960-7100元/吨。全球央行会议释放九月降息预期,外盘股市大幅上涨,降息周期开启给商品市场带来利好,PP盘面连续上行。基本面来看,国内供应宽松格局仍未改变,下游旺季特征逐渐显现,上半周市场报盘谨慎跟进盘面。周三地缘局势缓和导致原油溢价回吐,成本因素弱化,炒作情绪降温盘面转弱,市场报盘部分跟跌,宏观强预期与产业弱现实持续博弈,短期看成本端反复,PP向下空间不大,维持逢低做多。 表1 国内聚丙烯周度供需平衡表 二、检修装置逐步恢复运行 产能利用率窄幅向上 预测:本期聚丙烯平均产能利用率80.00%,环比上升1.78%;中石化产能利用率83.45%,环比下降0.39%。周内虽无中石化装置停车,但中韩石化、茂名石化等装置降负运行,使得中石化产能利用率窄幅下降。京博聚烯烃二线40万吨/年及延长中煤二线30万吨/年等装置重启,使得聚丙烯平均产能利用率上升。 1、月底开单计划完成,商业库存窄幅下降 截至2025年8月27日,中国聚丙烯商业库存总量在76.70万吨,较上期下跌3.36万吨,环比下跌4.20%,临近月底,中间商多数完成开单计划,上游库存向下转移,因此周内生产企业库存小幅下降。供应端压力上涨,上游石化去库力度增加,导致贸易商库存去化幅度减小。东南亚及南亚区域检修装置回归,供应压力下,对中国低价资源配比增加,部分进口资源到港,港口库存呈现累库状态,综合来看,本周整体商业库总量下降。 2、部分装置重启,聚丙烯产能利用率上升 本期聚丙烯平均产能利用率80.00%,环比上升1.78%;中石化产能利用率83.45%,环比下降0.39%。周内虽无中石化装置停车,但中韩石化、茂名石化等装置降负运行,使得中石化产能利用率窄幅下降。京博聚烯烃二线40万吨/年及延长中煤二线30万吨/年等装置重启,使得聚丙烯平均产能利用率上升。 表2 国内各地区聚丙烯周度产量表 3、上游库存向下转移,生产企业库存窄幅下跌 截至2025年8月27日,中国聚丙烯生产企业库存量在53.85万吨,较上期下跌3.38万吨,环比下跌5.91%,临近月底,中间商多数完成开单计划,上游库存向下转移,因此周内生产企业库存小幅下降。 三、需求旺季来临 下游行业开工率稳步抬升 预测:本期聚丙烯下游行业平均开工率多数呈现走高趋势,仅BOPP小幅下滑。BOPP膜方面,传统旺季需求不及预期,下游及贸易商补货意向一般,市场整体观望气氛较浓,订单环比走跌导致行业开工呈现下滑趋势。包装、食品等领域旺季备货已陆续启动,加之前期停车企业已陆续启动,CPP行业开工呈现上升态势。PP管材行业,随着气温走低,建筑、基建等项目开工略有走高,但受大环境影响,开工多维持低位。另外第三批国补资金的到位,加之传统需求旺季来临,汽车、家电需求略有走高,对改性PP行业开工小幅支撑。塑编方面,化肥袋、水泥袋等需求小幅好转,行业开工率提升。随着金九银十需求旺季来临,聚丙烯制品行业订单多数呈现走高趋势,但是整体需求不及预期。预计下周行业开工或将呈现小幅上扬趋势。 终端订单跟进有限,市场交投持稳 本周BOPP价格偏稳调整。截至8月28日,华东厚光膜主流出厂价格在8300-8500元/吨,环比持平。原油跌后上涨,PP期货走跌,现货市场下行,石化出厂价格部分亦小幅调整,成本面支撑减弱,膜企出厂价格多维持稳价,市场主流价格虽走稳,但实单成交多存让利促单。下游整体询盘意向不高,新单成交多以小单为主,整体补货情况并无明显好转。周内华东、华北等部分膜企因装置变动,行业开工小幅下降,市场供应资源稳定,膜企交付订单周期较快;华北、西南短期或存新增产能释放,市场供应压力预计将继续增加,同时部分预计投产装置已进入组装阶段。短期膜价走势或稳中调整。 本期华东低温复合膜价格稳中运行,市场观望情绪依旧。期货盘面弱势震荡,原料市场报盘小幅震荡。月底商家多随行就市出货,市场驱动不足,给予CPP支撑有限。据调研了解,今年传统金九临近,部分企业提前进入中秋备货阶段,终端食品、包装等核心领域需求释放。不过当前经济环境欠佳,终端对食品、日用品购买力下降。整体需求回升力度温和,订单天数同比下滑。截至8月28日,普通复合膜华东主流价格在9550元/吨,较上周-100元/吨。 四、需求端恢复跟进不足 聚丙烯盈利涨跌互现 本周煤制、甲醇制PP利润修复,油制、外采丙烯制、PDH制PP利润下滑。成本端国际原油市场来看,俄乌局势不稳定带来潜在供应风险,美国商业原油库存降幅超预期,传统燃油消费旺季利好延续,本周国际油价均价小涨,油制PP利润下滑在-327.71元/吨。动力煤市场来看,现阶段终端维持观望,整体需求跟进不足,叠加产地市场逐渐下行影响,市场看空情绪升温,动力煤价格小幅下滑,煤制PP利润上涨在519.73元/吨。 本期中国聚丙烯分品类利润来看,拉丝PP周均利润-327.71元/吨,较上期-123.82元/吨,跌幅60.73%;抗冲共聚PP周均利润-133.96元/吨,环比下跌233.90%;透明PP周均利润171元/吨,环比下跌40.83%。分品类利润来看,因美国对部分产油国的制裁政策未取消,国际油价均价小涨,本期分品类油制 PP利润均有所下滑,且目前市场上拉丝、共聚资源偏宽松,成交价格易跌难涨,油制拉丝、抗冲共聚PP利润跌幅较大,透明PP价格较为坚挺,利润跌幅相对有限在40.83%。 五、供增需弱格局难破 聚丙烯短线承压 表3 国内聚丙烯供需平衡预期 供应:检修装置重启,供应端压力攀升 周内泉州国亨、京博聚烯烃、延长中煤、中原石化及恒力石化等前期检修装置集中恢复,加之大榭石化二期二线45万吨/年新装置投产,聚丙烯供应端增量明显,周度产量数据首次突破80万吨关口,再创历史新高。本周国内聚丙烯产量80.88万吨,相较上周的78.63万吨增加2.25万吨,涨幅2.86%;相较去年同期的69.23万吨增加11.65万吨,涨幅16.83%。 需求:需求恢复弱于供应增速,供需矛盾仍存 下游消费方面,虽然出口需求小幅增加,下游CPP、日用注塑、透明、改性PP等多数领域小幅增加,但需求恢复速度弱于供应增速,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成本:成本端存松动空间 成本面松动预期延续,OPEC+维持增产操作,国际油价存松动预期;丙烷下游需求跟进迟缓,成本端支撑偏弱。 结论(短期):预计下期聚丙烯偏空震荡为主,供应端增量预期远超需求恢复速度。重点关注:1.供应端增量显现,中海油大榭石化二期一线45万吨/年装置扩能预期9月中旬,检修损失量缩减,供应端增量逐步明显。2.需求面缓慢抬升。主流下游订单恢复缓慢,局部下游订单略有抬升,不足以支撑市场实质性扭转。3.成本面松动预期延续,OPEC+维持增产操作,国际油价存松动预期;丙烷下游需求跟进迟缓,成本端支撑偏弱。 结论(中长期):宏观端,政策端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稳定经济政策推出及人民币贬值预期利好出口,将是指引市场重要引擎。供需端变量关键期,检修密集与新增扩能相互博弈抵消,需求端淡旺季需求交替关键期,需求变量存弱势好转机会。但受制于全球贸易壁垒及关税影响,需求端估值弱于去年同期。成本端支撑有限,OPEC+增产计划预期影响国际油价,油制成本端存松动预期。聚丙烯产业供需基本面难以扭转,外围政策端成为牵引市场突破僵局重要突破口。外困内扰局面下,预计市场僵持拉锯战持续,间歇性存政策提振拉涨机会,拉丝围绕7000-7250元/吨验证成交。重点关注外贸出口订单变量、成本端变化及新增扩能放量情况。
【导语】 国家消费补贴在8月强势回归。权威消息显示,第三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消费补贴资金已全部下达,从 8 月线上线下申领通道陆续重启,这标志着 2025 年下半年最大规模的消费红利正式释放 。 截至2025年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50%,从产量方面来看,2025年1-7月产量799.8万辆,较去年同期增加215.9万辆,同比走高36.98%。国家补贴政策通过 直接降低购买成本、引导产业升级和创造消费预期三大核心机制,成功地激发了市场需求,拉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早期的高速增长。 家电方面,7月四大家电产量共计41645.7万台,环比下滑14.55%,同比2024年1-7月走高3.91%。 2025年底国家补贴政策将按计划于12月31日全面结束,主要影响涵盖家电、数码、汽车及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预计9月份以后需求旺季的到来,加之消费者把握剩余窗口期享受补贴红利, 家电需求量呈现大幅走高趋势。 最新数据显示,国内改性聚丙烯行业开工率环比走高0.25%在60.48%。近期随着第三批国补资金的到位,加之随着金九银十需求旺季的来临,汽车、家电需求有走高可能,对改性聚丙烯行业略有支撑,预计行业开工呈现走高趋势。 本次补贴覆盖家电、数码、汽车等 15 大类消费品,最高单品补贴达 2000 元,汽车置换综合优惠更是高达 5 万元。从 8 月 28 日到 12 月 31 日结束,改性聚丙烯作为汽车、家电重要材料,预计受政策、需求旺季支撑,改性聚丙烯四季度需求呈现走高趋势
近日,浙江星传星光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0吨高端聚烯烃弹性体催化剂产业化项目获备案。 全场围墙及临时道路已建成,丙类库一层楼板已顺利完成浇筑,甲类库也即将迎来结构封顶。该项目自今年5月底成功摘地,6月即正式动工,根据规划,项目预计于2026年3月竣工,同年6月正式投产。 作为国科(浙江)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试基地首个成功实现产业化落地的项目,通过实验室成果中试验证产业化的全链条转化路径,为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提供了示范样本。项目(一期)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10吨高端聚烯烃弹性体催化剂及中间体的生产能力,能显著提升聚烯烃产业链的附加值,打破国外在聚烯烃弹性体领域长期存在的技术垄断和市场封锁,对实现关键领域卡脖子材料的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据了解,项目全面投产后,将大幅提升我国在光伏组件、汽车零部件、电线电缆等重点领域对高端聚烯烃弹性体材料的自主供应能力,显著降低相关行业对国外高价进口材料的依赖,切实保障我国高端聚烯烃产业链的安全与稳定。